陈可辛:借助电影节 对话全世界

发布时间: 2015-04-21 09:28:5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璟  |  责任编辑: 刘璟

第五届“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评委、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中国网记者 刘璟摄影

香港电影导演陈可辛和“天坛奖”颇为有缘,2014年陈可辛以参赛者的身份参加了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他的作品《中国合伙人》获得了最佳编剧奖。一年后,陈可辛以“天坛奖”评委的身份亮相,完成了从参赛者到评委的华丽转身。这位具有运营思维的香港著名导演、监制,对电影节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评选出好电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国产电影走向世界。

记者:您曾经担任过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这次来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做评委,能谈谈二者在评审方面有哪些不同吗?您认为好电影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陈可辛:评委会现在只看了三部电影,还没有真正进入交流心得的环节,所以还不太好评价。这次的评委阵容很出色,我很荣幸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一起做评委,目前来看,我们的分歧不大。

不论是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是在其他的电影节上,我对于好电影的评奖标准都是一样的。电影应该让人感动,同时刺激思考,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有人说这两者之间有冲突,电影如果能让人感动,就不会让人客观思考。若不能将这两者融入到一部电影里,对我而言,就不能算好电影。

记者:《中国合伙人》去年获得了最佳编剧奖项,这对该片和电影主创之后的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可辛:任何奖项的获得,包括“金马奖”、“金像奖”,都是令电影人为之振奋的事。去年“天坛奖”评奖委员会为《中国合伙人》颁发的最佳编剧奖,应该是这部影片拿到的第一个奖项,当时,我们也给编剧庆祝了一番。我认为,奖项不一定会给创作者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但对年轻人来说,确实起到了激励作用。

借助电影节,对话全世界

记者:在您看来,过去的几年中,华语影坛有什么让您欣慰的地方?

陈可辛:欣慰的是市场越来越好,观众越来越多,票房越来越高。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票房很高,口碑却不十分理想的电影。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值得欣慰的,整个市场大盘被票房拉高后,文艺电影或不是纯商业的电影都有了更大的空间。

高票房也为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多变化,例如,票房大多来自于二三线城市,那里的观众审美、口味肯定会和一线城市观众不同,这些是电影人,包括导演、编剧都必须面对的事。

记者: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您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陈可辛:中国电影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市场很大,国际上的电影从业者都会关注这块市场,所以都很愿意来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也说明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愿意参与中国电影的制作。在越来越多外国电影人把电影带进来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利用电影节的平台优势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也是我们举办电影节的意义。

记者: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您看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难点在哪里?

陈可辛:中国电影要想到达海外市场,确实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完成的事,因为这是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美国文化一直占据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电影在美国全球化战略中又扮演着向世界传递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所以让电影“走出去”,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全球市场现在并非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每个地方都有与好莱坞抗衡的方式。比如,在中国,有一半的市场是本土影片;在日本,本土影片也占了百分之五六十的份额;在韩国、法国、巴西、印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很强的电影工业体系。

我们不能期待立刻改变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但那是由于中国市场刚刚开放,海外对中国文化有猎奇心理,三五部过后,他们也就不再感兴趣了。

有人认为,中国电影难以到达海外市场,是因为类型太单一。其实,中国的电影类型并不单一,但因为海外市场有接受程度的问题,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就像以前外国人都觉得香港电影只有动作片,其实并非如此,但外国发行人只买我们的动作片。换位思考,人家为什么要看你的爱情片、喜剧片、情怀片呢?那又不是他们的情怀,讲的又不是他们的语言,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电影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拍电影,全世界电影交流的问题还需要依赖电影节来解决,把观众拉在一起,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电影。

迎合市场,这很正常

记者:有人说,中国电影越来越偏向内地化,正宗的港片圈子越来越小,您怎么看这一观点?您在拍《亲爱的》时用的也是全内地班底,是否有迎合内地市场的想法?

陈可辛:在内地拍电影,当然会迎合这个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面对不同市场,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相应的应对方法,香港是一个很容易磨合的地区,香港电影人在不同地域就可以拍出不同地域特点的电影。

香港导演刚进入内地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去一个地方拍电影,当然希望拍出让当地观众最有感觉的作品。如果我在内地拍电影,还要拍成港片的样子,那不如回香港拍,所以这是很正常的。

记者:《中国合伙人》偏于商业化,《亲爱的》介于商业和文艺之间,哪一种才是您今后更想做的类型?

陈可辛:我不知道怎样区分商业和艺术,因为这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只能说,我每个阶段都在拍那个阶段最有感受、最喜欢的题材。

当然我们对投资人也要负责任。以前的责任是一部电影不应该亏钱,这在近年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很难实现的事了。我觉得,电影是否赚钱,偶然性很大,但如果拍你不喜欢的题材、或者不擅长的类型,怎么拍也拍不好,所以我一直都是在拍我最喜欢、最有兴趣的题材。

 

责任编辑: 刘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lun@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02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