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很快到了千禧年,这一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方晓思等学者在划分云南禄丰地区下、中、上侏罗统时,将已暴露出的11具蜥脚类植食性恐龙命名为阿纳川街龙(Chuanjiesaurus anaensis)。3年后,董枝明教授亲自挂帅,云南省下拨经费把川街恐龙山部分化石上方的围岩清除掉,再次对一号化石坑进行发掘。每天都有令人兴奋的大块恐龙骨骼化石出土,原本那只估计27米长的阿纳川街龙,以前只取出了一块肩胛骨和腰带,如今,一只爪子出土了,股骨(大腿骨)也露出来了,两米多的肋骨,亦可看到两根,它的真实面貌,就在铁锤凿子敲打声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逐渐显露出来。
而那具压在阿纳川街龙体下的肉食龙,也于2008年由加拿大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吴肖春教授等人命名为金时代龙。时代龙的生态位置和今日非洲原野上的狮子差不多,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们游弋在旷野上,虎视眈眈地追踪着川街龙群,猎取那些掉队的老弱病残者。
为什么这么多恐龙如此集中的埋藏在一起呢?董枝明教授解释说,据埋藏学的分析,这一恐龙坟场约近一万平方米,这些恐龙死亡后曾经遭到过搬运,堆积在河湖的漫滩中,但搬动的距离不远,埋藏的方向和密度很有规则,大型的,长的肢骨方向多成东南-西北向排列,这可能与水流的方向有关。而化石保存相当好,也比较集中,可以初步判定这是一次集体死亡事件,造成灾难的真实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可能是遭遇一次洪灾,将山间恐龙冲入巨流而亡,更进一步的集群死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