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瓷器,一种与生活相伴而生的艺术品,从“一带一路”峰会的国宴餐具,到家家户户使用的茶具,它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仅以大小写区分,这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瓷器是由高岭土等烧制而成,一般在窑内要经过约1280℃-1400℃的高温烧制,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加以彩绘,表面的釉色会因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称其为“原始瓷”。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至宋代时,瓷业最为繁荣。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景德镇就因为宫廷生产瓷器而得名“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最为杰出。
世界认识中国,从瓷器开始。中国的瓷器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价格比黄金还贵,被称为“白色的黄金”。明清时期,瓷器作为一种商品外销到了世界各地,成为第一种全球化的产品。16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了制造瓷器的尝试,与此同时,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景德镇,探寻制作瓷器的秘方。而在18世纪之前只有中国可以制造和生产出瓷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每个国家在陶瓷上也都出现了自己的风格,越来越个性化。
四百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瓷器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如今,“一带一路”全新启航,不断创新的中国瓷器将继续把中华文明之美远播世界,也将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