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南来之水润北国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是城市主干道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每隔2分钟一班的地铁呼啸而过,运送着往来的乘客。而就在这站台下方3.67米处,暗藏着一项巨大工程,它横跨长安街,将奔腾千里的长江水经此引入团城湖,让北方万千百姓因此喝上了干净充沛的南方水源。在北京,每10杯水中有7.5杯是“南水”,这正是被称之为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
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干渴”的华北平原,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上世纪50年代向南方“借”点水的想法被提出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反复论证,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在21世纪初进入建设高潮,分东、中、西三路将长江水输送到北方。2014年12月全面通水至今,累计调水近300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2亿。
为将东西流向的南国之水借调至北方,建设者们攻克了一项又一项世界性难题。中线的丹江口水库创新性地在老坝体上浇筑新坝,水库面积增加至1022平方千米;沿线修建了数十座巨大的"渡槽",使北去的水流凌空跨过拦路的江河;中线的“穿黄工程”,在河床之下三十多米开凿隧道,巧妙地引水穿过黄河;东线修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泵站群,将南来之水逐级提升了40多米,而后继续奔涌向北。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五年来,沿线各城市调整产业结构,下大力气治污防污、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水碱少了,口感甜了”,是受水区居民最直观的感受。
与此同时,生态用水也得到极大的补充,滋润干渴的大地,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湿地再现生机,山水复绿、鱼鸟重现,京津等地地下水位也在持续回升。五年来,“南水”已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同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未来,将利用现有的河道输水,扩大向更多城市供水,惠及更多沿线人民。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南北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模板,是持续造福民生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