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滚滚,机声隆隆。日前,河套灌区春小麦已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立新村开镰收割,拉开了河套灌区小麦收割的序幕。为了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巴彦淖尔市农机部门组织了1600多台小麦收割机,机收率达到100%。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巴彦淖尔市正以“争”“抢”“拼”“赶”地昂首姿态,聚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个领域,朝着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的目标阔步前行。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的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由衷为公司现代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的高科技含量、果实的高产量、农户的高收益点赞,在这里,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碰撞、互补和融合,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一栋温室大棚里,59岁的李世忠和妻子正在摘黄瓜。深绿色的黄瓜粗细适中,透着油亮的光泽。“这个温室实用面积是两亩,我只种黄瓜,每年能有20多万元的效益。按照合同和鲜农公司五五分成以后,我们能挣十几万元,比种大田强好多倍。”憨厚的李世忠笑着说,“公司给我们种植户全程免费技术指导,还包销售,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特别省心。”
据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介绍,公司采取“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的模式,以每年每亩800元流转农户耕地。温室建成后除公司经营一部分外,大部分温室返租给农户,公司负责温室蔬菜种植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服务,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营销网络对所产瓜果菜进行收购、包装及销售。“公司收购农户黄瓜的价格要比当地市场批发价高2到7毛钱,而且都销售到了北京等一线城市。”崔敏说。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护农牧民和企业利益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进一步统筹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更好地发挥其支农带农作用,大力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开发出更多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有29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75%以上。
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巴彦淖尔市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典型带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达80%以上,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二、为乡村振兴安装科技引擎
一栋栋整齐的温室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滋养着南瓜、甜瓜、西瓜等特色作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磴口县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走进1400平方米的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只见各种设备整齐排列,一块数米宽的显示屏安装在室中心。这里是整个园区的“大脑”,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等数据。目前设备已开始运行,显示屏预计月底投入使用。
这套智能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能够避免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做到定时定量将水和养料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这些“黑科技”仪器相当于给园区装上了神经末梢,能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内置的数据处理模块将信息传送到园区“大脑”,管理人员只需查看监测数据,就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判断,进行灌溉、施肥等操作。水肥一体化系统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1208亩的水肥灌溉任务。
目前,该农业种植区引进艾森贝克节能大棚、海泽拉种子选育等以色列先进技术,建设有欧适能育苗温室、IS节能日光温室、金伯利钢架薄膜联栋大棚、日本双拱双膜节能大棚、丹麦单拱大棚5种先进温室、大棚。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着力让设施农业走向精品化,让“土地生金”,下大力气提升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支持下,巴彦淖尔设施农业生产正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为乡村振兴插上旅游之翼
步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4组,平坦整洁的小油路旁,一处处极具乡土气息的农家庭园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杏红李白,一路花香一路景。
果农段生亮老两口,经营着10多亩果园,种着早酥梨、小杂果等10多个品种。谈起村里的新变化段生亮很感慨:“这两年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果子特别好卖,游客采摘,客商直接来地头购买,前年挣了5万多元。”
春有百花夏有果,秋有番茄冬有园。如今,民主村依托千亩果园、400亩设施农业园、塞上园林观光产业园,打起特色旅游牌。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过30余万人,将瓜果蔬菜卖到全国各地。
“以前就是靠天吃饭,我家年收入也就是两三万元。现在不仅农家乐有收入,采摘、种地都能挣钱,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140多人,一年纯收入不低于10万元。我们主要经营河套烩酸菜、炖羊肉、炖红公鸡等农家特色菜肴,所用食材都是村民自己种养的,绝对绿色。”“农夫之家”农家乐女主人段凤莲说。
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介绍,民主村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天赋河套”品牌,探索“多彩田园”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林二养三瓜菜”产业模式,拓宽了百姓增收渠道,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希望的田野,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民主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已成为具有河套特色、惠及四方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村集体经济年创收5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500户以上农户创收增收,为实现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了河套发展模式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