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概况
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组委会到广西南宁宾阳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作者:吴晓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1-04 10:06:23责任编辑:

10月25日至26日,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朱名红率调研组到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工作,遴选振兴乡村振兴创新示范,甄选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举办地。

宾阳县总人口110万,隶属南宁市,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10月25日至26日,朱名红带领考察调研组到宾阳县进行调研,重点走访了宾阳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永和火龙果示范基地)、邹圩镇红陶制品示范基地、谭湘壮锦传承基地、宾阳牧原公司四场年产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古辣香米生产基地和古辣米八宝深加工基地、宾阳县露圩镇蓝衣壮水彩画农文旅融合体项目、大陆村稻田艺术、古辣香米展示中心、稻花香里景区、武陵镇“绿品留香”休闲农业示范区项目、武陵镇龙劲牛角梳工艺贸易有限公司、新桥镇的大罗村创业园、思陇镇马岭生态园等。

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并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汇总分析,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抓实粮食安全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宾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县面积2308平方公里,中部为不闭合盆地,属大片冲积平原,延伸至新桥、芦圩、大桥、武陵、古辣、甘棠等镇,面积576.2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9%,全县水稻种植43万亩,实广西第二大水稻种植大县。

古辣镇地处桂中南平原腹地,境内平坦、土层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被誉为广西粮仓。古辣镇产业中香米占主导地位。“古辣香米”,在宋朝时已颇具盛名。其全国首创的稻藕套种栽培技术,曾获得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稻藕套种之乡——广西宾阳”。

为推动水稻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古辣镇将5个行政村的香米生产区建立成高产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1万亩。随后,该镇还先后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鼓励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4家,销售额超2亿元,辐射带动1905户农户增收;建成的香米产业示范区也获评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五星级示范区园区,种植的香米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认证”“富硒认证”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项目区成功注册了“古辣”、“常发”、“顺发”、“满香优”四个品牌的大米。目前,“古辣香米”种植面积达7.3万亩左右,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95%以上。

 

(图为调研组一行在古辣镇大陆村调研稻田艺术画项目)

 

(图为2021年大陆村稻田艺术画)

大陆村地处宾阳古辣香米产业示范核心区,该村村民在县、镇、村三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自发通过打造稻田艺术画,将农业资源转化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科普价值的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每年村集体经济达300余万元,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是较为典型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还深入古辣镇的不丈洞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大陆村、宾阳县鸿发米业有限公司、稻花香里景区,详细了解粮食安全、香米种植、农文旅产业融合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朱名红实地考察后强调,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形势下,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根。作为广西第二大粮食生产大县,宾阳要做大做强做深粮食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古辣香米”品牌,多元化生产、加工,提升“古辣香米”的价值,将“古辣香米”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创新的典范。

 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振兴

宾阳县永和火龙果产业示范区位于宾阳县邹圩镇永和村委,于2014年由宾阳县佳年农业有限公司创建,主要种植台湾优质红心火龙果——“软枝大红”。示范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核心区种植台湾优质火龙果5080亩(其中2020年新扩种200亩),年产鲜果3800多万斤,年产值约1.5亿元,据负责人介绍,依托公司基地用工情况,组织、开办贫困人员职业技能统一培训上岗,解决贫困人员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目前邹圩示范区共聘请各类工人340人,人均收入2800元/月,结对帮扶建档户68户。2016年以来,共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约1000万元。示范区共流转土地6258亩,涉及188户农户。

宾阳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拟投资18亿元建设生猪养殖项目,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流动资金2亿元,规划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的规模养殖场及其配套的饲料厂、公猪站、洗消中心、无害化处理设施、有机肥厂等。宾阳牧原生猪养殖项目在全面建成投产后,可达成年出栏100万头育肥猪的目标,不仅有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1600-2000个就业岗位,增加地方GDP48亿元,增加税收40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实现猪肉自给率100%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宾阳县“品绿留香”休闲农业示范区项目位于宾阳县武陵镇绿留村,是集生态旅游观光、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销售、家禽家畜和水产类养殖销售与技术推广等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项目引进“酵素农业”,创新研发农副产品,发展民宿和研学,通过流转土地为绿留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绿留村安排了 3000多人的临时用工,村民直接经济收益 600 万多元。

调研组走进果园、田间地头、实地查看项目建设、农作物种植规模,询问项目经营状况,肯定了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取得的成效。朱名红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立足优势条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起乡村发展共同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传承中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刚走进露圩镇蓝衣壮水彩画农文旅融合体项目建设地,调研组就被身着蓝色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们吸引了。

“露圩镇是蓝衣壮的聚集地,因此有着非常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露圩镇认真抓好蓝衣壮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通过深入探索露圩镇及周边村落民族文化资源,以蓝衣壮传统民族文化、水彩画艺术与山歌、民间武术、手工木匠及壮锦传统艺术等露圩特色文化展示体验为主,辅以休闲旅居、田园观光、商业康养等多业态发展,将农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东斑江沿岸进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民族风情体验、文化艺术创作、产业平台、观光旅游及现代人居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景区——露圩镇蓝衣壮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1.4亿元,并将逐步推动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当地及周边旅游业加速发展、推动周边传统农业升级换代,激活农业、农民与消费市场对接的平台,提高当地居民就业选择多样性,振兴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及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宾阳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是壮族民间传统手工织品的简称,也是壮族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细致。壮族织锦技艺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广西非遗项目。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是壮锦的传承人,创立并管理壮锦民间手工作坊广西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在谭湘壮锦传承基地,几个织锦师正在忙碌地进行壮锦的织锦工作,有最为传统的织锦机,也有谭湘光自行研发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织锦机。作坊里到处挂满了泪流满面的壮锦和用壮锦加工的服饰、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调研组亲切地与壮锦传承人谭湘光交谈。“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作坊得到发展,壮锦技术得以传承。基地培养了大批农村妇女成为壮锦师,也和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培训残疾人做手工,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据介绍,谭湘光传承基地不断发展,她的徒弟已成为壮锦传承人,并培养出了100多个织锦师。目前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纺织机器,并将壮锦孵化成多种文创产品,提高壮锦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图为壮锦传承人谭湘光向调研组一行介绍织锦机器)

朱名红跟陪同考察调研的陪同人员说: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中的组成部分。宾阳的乡村振兴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壮民族文化,要将壮锦这样文化瑰宝发扬、创新,融入乡风文明、民族精神,成为精神力量和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将优秀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非遗入校园活动,将非遗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在丰富产品、挖掘市场上下功夫,培育出一批专业优秀的“织娘”,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要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光彩

邹圩陶瓷约于宋朝末年由几位颜、苏、冯、梁、袁等姓氏之人从外地拜师学艺后带回江口窑,下窑村和新窑村做世代传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邹圩陶器以泥料制作,高温烧成,其产品用来盛装米饭,稀饭,米酒,食油及各种腌制品,无任何化学反应,不易变质,腐烂和霉烂,具有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卫生特征。目前,下窑村共170多户人,全都以制作红陶为主,农耕为辅,坛、瓮、盖茶具、盆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宾阳县大力支持邹圩红陶发展,给予自己建设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后村级集体每年都有不低于48万的经济收入 。

调研组走近窑炉,目睹传承人、工艺大师制胚烧陶,参观红陶展厅,广泛听取介绍。朱名红跟邹圩镇领导和传承人深入交流,肯定了邹圩红陶的材质、工艺和历史,强调要做好规划,发挥材质优势和千年的技术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以器具为主,做好产品研发,做好红泥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化融合发展。邹圩红陶要发展,首先要人才振兴,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在产业发展中壮大人才队伍。

新桥镇是宾阳县的民营经济重镇,是南宁市首个村级创业园,这里村村有工厂、作坊,家家会工艺,有着“广西小五金之乡”之称。调研组走进宾阳县新桥镇的大罗村创业园,看到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新桥镇依据手工业发达、工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将村庄闲置土地和空心村土地重新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发展村级经济产业园,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大罗村创业园就是新桥镇建设的3个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之一。自该创业园建设后,就引进了不少工艺品加工生产、工程器械生产等项目入驻,昔日粗放型“小五金”加工生产产业逐步转变为高端制造业。目前,大罗村创业园已引进5家制造加工企业,放射性的带动周边自然村就业超过2000人,乡村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据统计,去年新桥镇全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0.4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6.36亿元,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

朱名红在调研过程中强调,新桥镇金属手工业发达,村级、镇级的工业园模式很好,要抓好管理,要引导好,不断创新,总结,这要求组织振兴。村、镇、县三级要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建立起完善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

在宾阳,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宾阳竹编就是以竹子或以竹为主兼杂木、藤、丝、草等辅助原料编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篮、花盘、花托、箱子以及各种家居装饰品等。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来到宾阳县思陇镇的宾阳县恒生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看到一大片竹帽正在晾晒,编织师傅正忙着制作手工艺品。

据了解,思陇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本地民间手工艺优势,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管理,不断创新竹编产品,以竹、藤、草、铁皮等原料编制出款式新颖、形态各异的工艺品,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镇有一千多户人在从事竹编工作,一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智库专家陆小鹏表示,宾阳县竹编产业遍布各地,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培育壮大一批竹编手工艺的人才队伍,引进运营和文创团队,加大宣传推广,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强县建设。

 

调研组参加“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组委会乡村振兴(宾阳)座谈会”

10月25日晚,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组委会乡村振兴(宾阳)座谈会在宾阳县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

座谈会上,朱名红介绍了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并进行相关说明。

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梁展凡首先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汇报了宾阳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下一步,宾阳县将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有关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动宾阳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10月25日,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组委会乡村振兴考察调研(宾阳县)座谈会会议现场)

朱名红充分肯定宾阳县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新进展。他指出,宾阳县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和桂中南重要商品集散地,推进乡村振兴区位优势明显。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基础好,有发展传统,有较好的优势,覆盖面广,要规划好,传承好,发扬好,在传承中创新,争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宾阳“古辣香米”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要抓好、创好“古辣香米”。宾阳乡村振兴要抓好“五个振兴”,因地制宜制定好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争取做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举办地、中国乡村振兴创新示范。

宾阳县县委副书记潘荫文、副县长蒙天凯及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和宾阳县各局(办)、乡镇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智库专家陆小鹏、中国乡村振兴创新论坛广西秘书处、宾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韦靖云、宾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覃晟参加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