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
重器
民俗
味道
大美
回顾
特别策划
花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生活功能又具艺术特色,多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花灯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非春节莫属。而这片热闹之中最热闹的所在,当属庙会。庙会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民俗文化活动,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尤以春节期间最为密集、最为热闹。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之中,十二月初八日被称为腊八节,在这一天,喝上一碗温热的腊八粥,感受到的不仅是一身的暖意,更是春节将至的浓浓节日氛围。
进入十二月下旬,冬至在寒风中呼啸而至。来自家乡热气腾腾的美食和节庆习俗,给冬至的到来增加了仪式感。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逐渐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筷子,古称“箸”,通常由竹、木、骨、瓷、金属等材料制作。筷子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餐具,其使用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它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深秋的寒意越来越浓,霜降,是秋的落幕。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在中国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时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太阳,大概是最能影响人类文明形态的天体之一了,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在一年内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让四时气候变化分明。每年的公历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时,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
中国有句俗话“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每年7月22日—24日的其中一天,当太阳位于黄经120°,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就是“大暑”。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大暑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傣族的“新年”。由于傣族有着自己的纪年法,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多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举行。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春节,中国铁路都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交通网络。在短短的40天时间内,12.7万公里纵横密布的铁道线要发送3.5亿多人次的旅客。一趟趟飞驰的列车,将每个离家在外的中国人送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每一个角落。